【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小学科学
主办:长春出版社
主管:长春出版社
ISSN:1674-6317
CN:22-1388/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4654
期刊分类:中小学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来源:小学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杨楚贤【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学科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走入了一些“误区”,没有达到预期的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杨楚贤【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学科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走入了一些“误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整合,以至发挥整合的“最优化”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谈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以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希冀对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有几许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有效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并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但是在我们的课程整合中.也存在着一些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误区和无效性的做法,在为“整合”而“整合”,走入“整合”的误区,对“整合”的理解流于表面。认为只要使用了计算机、幻灯片等与信息技术沾边的技术与设备就是整合。殊不知,信息技术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方法和思想。一、概念界定要对信息技术和科学课堂进行有效地整合,首先我们必须理清什么是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体和方法融入到科学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科学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果仅仅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就当作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而不对是否该用、在什么时机用、如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是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当然也就算不上是与信息技术整合了。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恳切地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二、如何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_●l■-■_●_■_■●■_■●■_●_●_■-●-●_■一●一■●■-●_■●■-■_●●●_●I■一出文学狼和生物狼众多的不同以及我们一直以来对文学狼的一些偏见。课堂上这样的话题可以重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网络上发言肯定非常精彩。关键是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突发事件,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真实的课堂正是因为“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网络中个别看似错误的却有指导意义的资源,将之提炼并成为全班同学学习的新材料,让学生继续探究,在探究中锻炼学生们的思维。3.教师有效的提问。语文网络课生成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话,有效的对话当然离不开有效的提问。而在网络课中,提问更显得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提问,也可以利用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但是作为对话的一方.语文教师在提问时,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和数量。激发学生问题,从而促进生成。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质疑——生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要在网络上为学生搭建一个“发现问题——多元发现——互动对话”的学习平台.网络也给教师创造了提问的多元方式,教师创设不同的提问情境,可以应用音频、图像等网络多媒体手段改变提问的语气、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促进网络语文课堂的生成。一旦学生们的灵感、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呼之欲出,提问的最终权回归到学生,学生在对话中走进语言的世界。要让网络语文课真正活起来就要关注网络课堂的动态,关注网络课堂的变化,让网络因生成而变得迭宕起伏,让学生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作者地址: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责任编辑:段荣生教育信息技术2008年第11期从以上整合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科学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系统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使整个设计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怎样教才最有效?”的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实现整合的有效性。1.以教师为主导——改变教师的课程整合观念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只有改变了教育观念,才能实现科学课程改革目标。才能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人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学生的才能发现和扶植等都需要依靠教师,教师的品格风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论在何时,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灭的,因此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那么在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今天,又对教师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呢?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我们教师还需掌握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把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2.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寓教于乐现在信息技术的信息是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呈现给我们的,这种方式更加易于被学生所吸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卸reiehe0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 l%来自味觉。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恰好就是通过图、文、音、像、动画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具备感官获取信息的各种特点。从儿童本身的特点来说:儿童活泼好动,对色彩、动画较为敏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例如在冀教版六年级《电磁铁》时,我截取了学生喜欢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中《什么是电磁铁》片断作为导入和探究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很感兴趣。还有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还应做得儿童化一点,界面要色彩鲜艳,多采用动画和卡通,文字要少;操作一定要简单、便捷;多做一些交互,多做一些教学游戏,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另外,还可用一些活泼的音乐。例如在冀教版六年级《种类繁多的动物》中的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等.我做了一个名叫“鱼跃龙门”交互小游戏,让学生判断哪些生物是鱼.哪些生物不是鱼,课件界面上有许多水生动物,学生通过判断,点击是鱼的生物,鱼便跳进龙门;如果点错了,课件就会自动播放提示信息结束游戏;如果全点对了。就会播放动听的音乐,出示“你真棒!”的字样予以鼓励。整个游戏界面美观,还有动听的音乐,寓教于乐,操作简便,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学生都很喜欢。3.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选择有效、合适的整合切入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因为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物质载体,在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进行整合时,时刻不能离开教材这个依托。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将内容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功能。为此选准整合的切人点。是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关键。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进行整合,在我们教学的每一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有主次、难易之分。例如在教学《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教学内容时.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鹅卵石的形成原因?但是这个过程是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很难在课堂上观察发现。而通过动画视频的展示,学生就能对整个变化过程有了较为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把这个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过程,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理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没法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如在教学有关《太阳系的奥秘》、《地球绕着太阳转》、《地震》、《火山》、《岩石》等内容时,我们如果

文章来源:《小学科学》 网址: http://www.xxkxzz.cn/qikandaodu/2021/0408/775.html


上一篇:网传河蟹注胶水官方做对比实验直播辟谣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